首页 | 工作动态 | 通知公告 | 历史回眸 | 党建知识 | 组织机构 | 学习资料 | 党员风采 | 成就巡礼 
历史回眸  
当前位置: 首页>>历史回眸>>正文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误区 -----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2014-07-11 16:35 公共管理学院 田 斌 

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定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也是十八大的标志和历史贡献。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践、完善,直至上升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于发展观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其中,对发展的本质的重新认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本文试着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几个误区。

一、新中国发展观的演变历程

一个国家的发展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道德素质修养、人格人品的塑造等。第二是社会发展,其内容有社会正义、政治民主、市场公平、司法公正等。第三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强国防能力和科研能力等。人的发展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是发展的途径和保障,经济发展是发展的基础。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健康的发展。

新中国的发展之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演变历程,五六十年代,我们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结果,大跃进和文革使我们错失了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被某种程度上忽视了。GDP成为各级政府和官员追求的目标。于是,当我们的GDP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全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GDP总量超越日本的背后,我们付出了何等惨烈的代价。唯GDP论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造成了一系列恶果:无序开发,资源浪费严重;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激化;道德滑坡,信任危机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锦涛同志2003年8月在江西考察工作时,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 并在党的第16届3中全会上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但破除GDP崇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根本上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将幸福指数、生态文明指数和政府廉洁效率指数等纳入考核体系。也就是“新3G”,即:幸福GDP、绿色GDP和政府GDP。幸福GDP是指国民的幸福指数。代表国家发展中人的发展,以促进人的幸福、尊严、自由和解放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GDP指生态文明指数,强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GDP指政府的公平、公正、效率和廉洁指数,强调政府在确保公民在权利、机会和规则上的公平公正,确保自身的廉洁高效和国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责任。

二、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文化高地,承担着为国家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和传播文明,引领社会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以GDP为主导的政绩观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大学的使命,出现了一些发展的误区,亟待用科学发展观进行厘清和纠正,使大学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去发展。

1、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误区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高校掀起了扩招的热潮,但在整体规模迅速膨胀的同时,高等教育资源超负荷运转,教育改革越来越偏离既定的轨道,教育的本来面目和传统内涵被各种力量严重扭曲,造成教育价值失衡、教育行为失范、教育品质下降。盲目的、非理性的扩招使大学的教育资严重超负荷运转,过大的师生比使高校教师承担了几倍于扩招前的授课任务,沉重的课时负担使老师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学这一创造性的活动变成了无可奈何的重复。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

2、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误区

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观在高校变身为以科研立项、论文数量为导向的政绩观。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高校排行,大多以科研立项和国家级论文发表量、转载量为主要衡量指标。在高校内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这几项指标也成了最重要的依据。对一线教师来讲,发一篇国家级论文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而精心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则注定默默无闻。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下,有多少教师会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课堂教学质量又拿什么去保障?

3、以就业为导向的误区

由扩招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在脱离了高考指挥棒之后,又在就业指挥棒下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考研、考证、公务员、、、、、、高校几乎成了应试教育的另一个战场,很少有人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高校被赋予了自身能力之外的职责----提高就业率。但所有的努力只能是南辕北辙,使大学离大学教育的本质渐行渐远。

4、重科学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的合格人才。爱因斯坦说:“我们不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机器,而应使他们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大学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文过程,是有关价值的事情,而不仅仅是信息和知识。钱理群教授指出:人文教育的缺失,正在培养一批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在许多高校正在开展的应用型专业建设中,应当防止重技术而轻价值、将专业工具化的倾向。要学好一门专业,最重要的是要认同这个专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对法律的信仰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即使背了再多的法条,也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同样,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爱心和奉献精神,也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工。

以上是我个人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后的一点粗浅的认识,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13年4月20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甘肃政法学院宣传部  通信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西路6号 邮编:730070